先看两条数据:
2008~2017年,本土地区申请专利数超过16万件;每年转化率低于8%(约1280件)。
这两条数据来自于我国的医学科技成果转化。
近年来,我国的医生针对临床痛点进行了大量研究,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,但遗憾的是,这些论文的转化应用率很低。
不得不承认,14亿人口的庞大医疗需求依旧没有【拯救】我国的医学成果转化率。
甚至于,我们在临床上使用的概念、方法、技术、设备以及药物等,目前绝大多数的原始创新都是来源于国外。
《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医学创新技术概念验证体系框架研究》提到:
我国95%的彩超机、磁共振成像系统、放射治疗设备等关键领域的高端医用设备仍依赖进口,大部分医学科技创新基础研究与专利技术仅停留于实验室阶段,未实现产业化。
想要扭转这种局面,除外部渠道的畅通专利转化路径、设立专门的专利转化基金、健全专利转化平台建设、在政策上为医院的专利成果转化松绑以外,医生必须以需求为导向,时刻把转化作为重要的研究任务去完成。
——
医生作为发明人开展成果转化需要实现两个层面的闭环,一是研究层面的闭环(从受试者入组到获得专家指南性结果,提供诊疗新策略)、二是产业层面的闭环(从新药新器械研究到获得高经济效益)。
下面我将从4个方面分享一下,医生怎样以【一己之力】推动临床医学转化。
使命需求
做科研本质上就是在践行“治未病”的医学理想。即:以面向学术前沿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广大人民健康为基本方向。
对于新一代的医学研究者来讲,保持使命感是十分重要的,在开展研究的时候,应该坚持需求导向,并且从一开始就将转化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。
能力需求
一名出色的研究型医生必须是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。在此基础之上,对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,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、判断力和洞察力以及善于总结的习惯,将会帮助他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研究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临床医生做研究有其独特的优势,他们能更容易接触到与疾病相关的一手资料和材料,比起基础领域的研究,临床研究更加贴近于真实需要,所进行的研究更容易转化。
创新需求
医学转化,是从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提出研究创意,到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,再到创新产品以及技术原型的开发和转化推广,最后到实际应用和进一步的基于需求的研究创意的提出,这其中的每一环节都非常重要。
下面我将通过展示一个国际首创并有独立知识产权的【内腔镜监测仪】转化的例子,分享一下其中的流程和关键点。
1.提出临床问题,锚定一个科研题目
▶临床现状:经尿道内腔镜手术过程中,手术冲洗液大量吸收,继而产生稀释性低钠血症和循环过重,很容易威胁患者生命安全。
▶提出问题:能不能在手术过程中将吸收量和出血量进行实时监测?
▶得出结论:手术中精准实时监测设备研发。
2.阅读和研读本相关文献
▶方法:查阅文献、学术交流等
▶结论:现有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,需要精准监测的技术和设备。
3.假设或研究观点
▶背景:冲洗液和出血量监测的空白
▶验证:将分光光度计比色的原理和临床出入量计算的方法进行结合,并形成对应的算法。
4.制作样机
与企业合作设计出一种可以实时监测冲洗液吸收出血量的设备原型
5.进行动物实验并申请专利
利用新监测技术和内腔镜监测仪设备原型,设计基础、动物实验进行研究,申请专利。
6.申报评审并进行临床试验
申报国家药监部门的内腔镜监测仪审评,进行临床药理基地内腔镜手术冲洗液吸收、出血的精准监测和手术安全性临床实验。
7.对研究进行二次评估
▶获得新的研究思路或对技术设备完善和改进
▶获得知识产权注册
8.学术推广
进行广泛和深度地临床应用和研究,发表研究成果。
参与需求
尽管很多医生都没有工科基础,也没有与企业洽谈合作的经验,但是不可否认,在医疗设备和新药创新研发中,医生的参与贯穿始终,在各个环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
▶在原型开发和初步的动物试验研究以及产品定型的过程中,医生是关乎研究主题的重要参与者。
▶企业原型产品的设计改进过程需要医生提出意见,做出指导。
▶临床实验伦理审查需要同行医生作为审查者参与。
▶新药和设备临床试验的进行需要医生作为执行者开展研究。
医学成果转化对于医学领域的发展和患者的福祉至关重要。然而,我国的医学成果转化率还存在较大的挑战。
推动医学成果转化,医生作为临床实践的专业人士,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。这就需要他们以需求为导向,时刻把转化作为重要的研究任务去完成。
当然,创新和转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近些年,中国经济的发展、科研投入的加大以及人才培养的深入,都是未来医学转化的坚实基础,期待在不久的将来,医学领域内能涌现出更多医学创新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