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:对于医学成果转化,从一纸创意到商业化进程,皆有路径可循,也有捷径可走。
医学成果想要顺利转化,需要接连闯过“原始概念”、“初级成果”、“成熟技术”、“初级产品”、“商业化产品”5道关口。
在闯关过程中,如何快速取得成效、如何避免踩坑…都是横亘在医生面前的难题。
没有经验的创业“小白医生”们经常遇到哪些坑?过程中应该注重哪些细节?今天我们删繁就简,将其分为四大部分来聊一聊。
团队组建要迅速
任何一个医学成果的转化落地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,项目发展到一定程度都需要团队协作。
前期搭建一个合适的团队,能让自己在转化和科研两个阶段中找到平衡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过程中有几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:第一是如何链接到人,比如技术或者一些基础岗位(财务、人力、销售等);第二是如何甄别应聘人员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;第三是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应有价值。
针对第一个核心问题,大家可以通过三类招聘渠道招聘人才:招聘网站、内推、猎头。
针对第二个核心问题:判断一个人是否匹配企业的发展,有三大标准:
1、通过简历和面试判断能力。
2、通过面试判断性格。
3、通过试用期判断思想。
针对第三个核心问题:为了让团队尽快磨合,并投入到工作中来,团队中需要有一位核心人员,这位核心人员可以是医生本人,也可以是CEO。
如果不怕累的话,项目初期可以自己出任公司决策人,当然,你此时的目光不能只聚焦于技术创新,还需要关注公司、全产业的实时动态。
后续稳定时,再逐步将商务拓展、公司运营、产业资源等工作交由CEO负责,而自己则将重心放在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工作中。
市场分析要精准
一些转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转型甚至失败的局面。
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,突然发现在当前市场中难以立足。其中可能涉及到多种因素,例如生产成本过高、市场空间有限等。
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初期缺乏准确的市场分析和预测,从而留下了潜在的风险和隐患。
因此,在进行医学转化时,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,建议大家在转化初期就根据市场需求定义好自己做什么。
对此,我有以下3个建议。
——临床需求为根本。尽管科研成果都有专利加持,但从当下市场发展的轨迹来看,并非所有的科研项目都能够具备转化条件,或在短期内具备商业化的潜力。
目前中国医疗创新成果转化方向大致可分为七种:一是抓住临床痛点的小创新;二是学科整体解决方案,通过整合学科优势,针对临床问题提出系统解决方案;三是基于医院数据+人工智能进行医学创新转化。四是医药类项目;五是试剂盒类项目;六是耗材类项目,七是学科交叉借鉴创新项目。
其中,类型七——多学科交叉项目,是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。
——市场调研为依据。在考虑项目是否值得投入时,除了评估其是否具备转化潜力,还需要关注项目是否能赶上“时髦”。
为了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市场竞争力,医生需要在转化前对项目和市场进行深入了解。
例如,需要了解产品是否具有独特性,与市场上同类型的产品相比,产品的优势和竞争力在哪里。通过充分了解市场和项目特点,可以更好地预测项目的未来发展趋势,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来保持产品的竞争优势。
——知识产权为保障。知识产权是成果转化中重要的一环,医生在创业初期,可以通过专业机构了解产品知识产权方面的情况。
医专宝作为“医学转化顾问”,将通过“专利查询”、“专利申请”、“专利评估”、“专利交易”和“专利转化”赋能医生们的创业。
心态转变要及时
学术研究力求“找到现象的本质”,而创业则是“透过本质放大现象”。
和医生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不同,企业家相对务实,他需要考虑的是产品是否满足市场需求,是否有好的转化率和商业前景。
可以说,商业场是一个以利益为主导的狩猎场。医生入场,必须转变学术思维,理性看待其中的交易往来。毕竟,投资方也会关注投入资金之后,项目在每个时间节点上的回报,以及短线和长线的规划目标等。
一些错误认知
⭕ 好想法+好技术=合理的商业回报?错。这三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,过程有了,但结果不一定乐观。很多时候,科研者会把自己的成果理想化,但事实上,他们的成果无法对接市场。
⭕ 想象力“照亮”一切现实?不全对。做科研,想象力很重要。它可以帮助你突破底层理论和技术,激发深层潜力。但是创业,执行力比想象力更重要。
⭕ 投资人有经验,听他的就对了?错。不要尽信投资人画的大饼,想要在天花乱坠中找真实,需要数据说话:建议寻求第三方的帮助,对成果进行合理的市场评估。
⭕ 科研能做好,创业也能成功?不一定。做科研的人讲究深度,创业的人讲究宽度。一直向下挖掘或许可以找到真理,但却无法将自己抽离出来,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,而这,正是一般创业者缺少的。